2018年6月30日 星期六

寬腹斧螳 Hierodula bipapilla 飼養經驗

寬腹斧螳 Hierodula bipapilla 飼養經驗

基本資料:


中文名:寬腹斧螳
學名:Hierodula bipapilla
別名:寬腹螳螂、雙突斧螳
大小:中大型螳
        ♂:5~7cm
        ♀:5.5~7.5cm
分佈: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
體色:草綠色為主、偶有藍綠色、土棕色、迷彩色的個體
特征:前足有2~4點米黃色凸起,前翅上有一橢圓形白色斑點。若蟲在腿部多具褐色斑紋
成蟲壽命:3~8個月
若蟲期:4~9個月,遇冬會明顯變長



總體難易度:


飼養難度:★☆☆☆☆(容易)
繁殖難度:★★☆☆☆(容易,但需要留意)

寬腹螳,算是最常見的螳螂。由於他們強勢的適應力,讓他們能夠棲息在各種環境中。即使是都市公園或者校園綠地,也有機會見到他們的身影。


成蟲飼養:
如果想要採集,可以到都市附近的郊山。就台北市而言,陽明山就是很好的採集點。偶爾甚至能在路邊綠地中找到。


不挑食,麵包蟲、紅蟑、蟋蟀等都可以作為飼料。胃口很好,捕食兇猛,所以飼料要準備充分。母蟲如果要準備產卵建議多餵食一些,有機會產出3公分的螵蛸。公蟲的食量就相對小很多了。


對水分要求不大,當然能給水盡量提供一些。溫度方面,不用特意控溫也能活得很好。不過冬天時如果沒加溫,可能明年會出現拒食的情況,要注意。要確保有最基本的通風,否則壽命會大幅縮短。


由於寬腹的體型比較大,所以也需要提供大活動空間。一般的甲蟲飼養盒就是一個很好的容器,也可以在下面放一些衛生紙,在飼養盒中豎立一些樹枝,方便攀爬。


母蟲不會飛,公蟲會飛。但是成體的活動力並不是很大,所以不用太擔心逃跑的問題。


成體的壽命,母蟲可達到半年甚至以上。公蟲則3或4個月,如果越冬會更久。


若蟲飼養:
螵蛸記得噴水,如果細心照顧一般都會孵化數十隻甚至上百。如果冬天產下的螵蛸會到明年春天才孵化,春天或夏天則是一兩個月左右。


一齡孵化後就能夠捕食大果蠅,等到4齡或以後再換成麵包蟲或蟑螂。不建議給蟋蟀,畢竟蟋蟀的後腿及大顎也有很大的殺傷力,容易弄傷若蟲。野外採集的食物記得注意有沒有附帶農藥或者本身有毒。除此之外都很容易照顧。


不建議一次餵太多,有些個體會明顯出現消化不良的情況,更有可能大幅拉長若蟲期,最慘就是導致蛻皮失敗。


一般末齡是8齡,偶爾會出現7或9齡末齡。公蟲不會比母蟲少齡,所以不需要控齡。蛻皮時要注意附著物務必要牢固,寬腹的體重比較重,如果沒辦法讓寬腹抓牢,會出現墜落的情況。另外羽化時注意加濕度,避免卡皮。


交配:
單純飼養螳螂,從1齡到成體是不困難的,重點通常在累代。而累代中最困難的一步通常是交配。


由於螳螂的母蟲較公蟲大,而母蟲的食量也很大,所以有時候會毫不遲疑地攻擊公蟲。即使不攻擊,看見公蟲也會擺出威嚇的姿態。通常公蟲遇見這種情況就是倉皇而逃。


螳螂的公蟲要交配,第一要求就是不能讓母蟲察覺,所以公蟲意識到母蟲後,會很小心地從背後接近。他會非常緩慢地移動,有時候20公分要走10分鐘以上。等到夠接近母蟲時,公蟲有兩種策略:策略一是飛撲,跳到母蟲身上後用前足抓住母蟲的前胸;策略二是繼續前進,等到幾乎碰觸到母蟲後再突進,抓住母蟲。不管哪種策略,最終目的就是把自己固定在母蟲身上。


人為可以干涉的就是盡量防止母蟲注意到公蟲,因此可以先讓母蟲停留在一段樹枝上,並提供源源不斷的飼料。等到母蟲靜止下來吃飯時,再把公蟲放到母蟲背後20公分的地方,如果公蟲注視母蟲,不再躁動的話,就是進入準備動作了。


寬腹經常出現殺夫的情況。有時候,上背時會被母蟲轉身攻擊,一旦被抓住就很難讓母蟲鬆手,最後即使分開,公蟲的上半身也是受到重傷,不能再移動。即使上背後也不能輕忽,母蟲仍有能力轉身抓住公蟲。


但公蟲被攻擊後會很積極地尋找母蟲的交尾器。如果認為公蟲已經沒有活下去的機會的話,可以嘗試輔導公蟲,讓公蟲順利鏈接母蟲的交尾器。


如果公蟲上背,但母蟲卻嘗試轉頭攻擊的話,可以用鑷子抵擋母蟲的前足,或趕緊塞一塊食物給母蟲。如果仍然不行,則可能是母蟲馬上就要產卵或者尚未成熟,這種情況就稍微等一等吧!

母蟲是否成熟,最準確地就是看有沒有出現散發費洛蒙的現象:腹部向下,比平時呼吸還要劇烈的收縮。沒有成熟的成蟲也可以交配,但公蟲的授精能力會下降,母蟲則可能根本不接受公蟲的交尾器。如果公蟲太老,母蟲太年輕,急著交配,母蟲仍該等羽化後至少兩個禮拜再配。公蟲兩個禮拜後基本就成熟了。


一般而言,母蟲交配一次就可以受用終身。但個人習慣配兩次,而產後再配一次。公螳如果配超過4次,活力就會下降。


交配越多次的公螳,經驗越豐富,上背後距離插入的時間就越短。上背後公蟲不願意插入的情況,可以試試看輕輕吹公蟲、用噴霧器噴水、或者提高周圍的溫度。第一次的公蟲可能會找不到母蟲的交尾器,甚至調頭抓住母蟲的腹部,此時就要注意母蟲的動向,隨時準備將他們分開。


如果讓母蟲注意到公蟲就慘了!


插入後,交配會持續數個小時,建議在早上配,這樣一來能在結束時將兩者及時分開。如果沒法隨時盯著,則可以讓他們處於較大的房間內,交配完後公蟲會快速逃離,到時候再花時間尋找公蟲。


以個人經驗來說,沒有出現上背後被吃掉的情況,但仍然有情報稱上背後被咬掉頭部。要避免慘劇發生,第一是母蟲要餵夠飽,第二就是在旁邊守著。


飼養記錄:


國中的時候,暑假抓了一隻母寬腹若蟲,最後順利地養至成蟲!很可惜最後沒有成功給她找伴侶,產下一顆無精螵蛸後就掛點了。


高二的時候從走廊的天花板上抓了一隻野外母螳,養著就給我產了4顆螵蛸,有3顆順利孵化。將剛孵化的小螳,該分送的分、該放生的放生。最後給我自己留了六隻小傢伙。


到3齡就能分辨公母,發現剛好3公3母。


寬腹一點都不怕生,如果從小就手餵,則到了5齡就會仿佛完全喪失野性一般,用手趕他們,他們也只會慢慢地移動。


1、2齡餵無翅果蠅,3、4齡給黑色大果蠅,之後則是麵包蟲和紅蟑交替著給。當時養的時候,隨時讓他們保持著肚子不消下去的狀態。後來覺得我不應該這麼做。


結果之前分送的螳螂卻一一回到我的手中,最後收養了超過6隻。大部分,養到末齡後就把他們放生了。


進入暑假,小傢伙紛紛進入末齡,但有一隻分送的母螳,和自己的一隻公螳,卻在剛入暑假時就已經羽化了。我把那隻公送給那個同學,最後產出一個巨大螵蛸,不久後就孵化了,說不定現在他手上還有子代。


不過我自己其他的個體,進入末齡後就沒了動靜。即使一個禮拜沒有餵食,飽滿的肚子也基本不見消退。


甚至有兩隻螳,一公一母,比他們的兄弟姐妹多蛻了一次皮,進入9齡。


直到中秋節,才陸續有成蟲羽化。




9齡公順利羽化,但9齡母卻沒有,晚上羽化時卡皮了。有些停滯發育的個體,養到明年,沒有羽化就死亡了。


總而言之,不建議早期給太多食物,會出現消化不良的情況。寬腹不太會吐黑水,但給錯東西和給錯量仍然會影響他們的發育和身體狀況。


2017年時又從外面搞一顆螵蛸回家,最後養了1公2母。一隻公蟲寄出,另外兩隻配了三次。儘管如此母蟲卻沒有產下螵蛸。到了冬天以後她就拒絕進食,2018年春,活到3月就死亡了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