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8月21日 星期二

台灣斧螳 Hierodula formosana 飼養經驗

台灣斧螳 Hierodula formosana 飼養經驗





基本資料:


中文名:台灣斧螳
學名:Hierodula formosana
別名:台灣寬腹螳螂、台灣寬腹斧螳
大小:大型螳螂
:7.5~10cm
:7~9cm
分佈:低海拔山區森林
體色:草綠色及藍綠色為主,偶有金黃色個體
特征:前足有約10個迷你刺狀凸起、前足內側有黑斑、成體的前胸腹板為紅色
成蟲壽命:2~4個月
若蟲期:7~10個月


總體難易度:


飼養難度:★★☆☆☆(容易,但需要留意)
繁殖難度:★★★☆☆(略有挑戰性)


台灣斧螳,在市區較少見的大型螳螂。由於體色和體態經常會被認成寬腹斧螳。算是台灣裡較有特色的一種螳螂(注:台灣斧螳並非特有種)


聊一聊台灣斧螳:


雖然名字叫台灣斧螳Hierodula formosana ,但其實大陸南部的沿海地區也有發現類似本種的螳螂,因此有人認為本種並非台灣特有種。可惜兩岸都鮮少有人願意去做相關的研究。


像是鍬形蟲和兜蟲,長期受到大家的關注,從上世紀開始就有很多人投入它們的分類。有些熱門的物種的亞種都分得很清楚。


這種由飼養家帶起來的風氣我並不反對,相對的,只要做好走私的管制並教育好蟲友不能放生、不亂採集,越多飼養家就越能帶起甲蟲的保育和學術上的發達。


回到螳螂。螳螂的飼養難度普遍比甲蟲高許多,從活餌的限制就讓許多人卻步。螳螂的熱度根本達不到“門檻”,進不了大眾的眼光中,因此在飼養上的技術就難以有突破。從10年前我第一次在網路上搜索螳螂的飼養方法,到了現在無論是在飼料上、還是在飼養容器上,基本上都在原地踏步。現在市面上很少見到專門飼養螳螂的容器,很多都要靠飼養家自己DIY,一個原因是螳螂對環境的要求比較特殊,另一個是沒有足夠的規模,沒有廠家願意專門給螳螂設計飼養箱。


好像跑題了。總而言之,目前螳螂在分類學上還是屬於懵懂的階段。台灣斧螳在海峽兩岸到底屬於同種、還是亞種、還是壓根兒不同種,等待有志之士投身研究。


成蟲飼養:
合適的採集點為市區的郊山。就台北而言,新店就經常有台灣斧螳出沒,偶爾甚至可見趨光的雄蟲被便利商店的燈光所吸引。習慣出沒於灌木叢或矮樹林。本種為鐵線蟲常見寄主。


食物基本上來者不拒,麵包蟲紅蟑蟋蟀,只要願意手餵都會接受。但吃進油脂含量高的食物後會出現明顯的消化不良,因此需要控制高油脂的食物,譬如麵包蟲、麥皮蟲等。由於體型大,所以需要注意飼料的量,在預產期前尤其注意,不能太飽但又不能讓肚子癟掉。公蟲的食量較小,給予母蟲1/3的分量即可。


喜歡喝水,建議至少兩天提供一次水分,用噴霧器或針筒直接給水都可以。本種有明顯的季節性,成蟲一般而言只出現在夏天,但仍然需要注意溫度。市區的溫度對它們來說難以接受,會出現壽命減少的情況,推薦將溫度控制在30度以下。


身為大體型的螳螂,公蟲又有強烈趨光性,所以要注意飼養容器。飼養容器最好不要有太多透明面,避免它們去撞擊墻壁,造成眼睛損傷。就大小而言,頂面長寬有個體的三倍長,高度有成體的兩倍,就是合格的容器。太小的容器容易造成眼睛和肢體受損,也不利於成體捕食。


成體的活動力佳,公蟲具有飛行能力,母蟲也具有滑翔的能力,因此採集或移動時需要注意,避免逃跑。


成體壽命偏短。公蟲羽化後約一個月就會死亡。母蟲可以活到秋天開始,但還是不如寬腹長壽……


若蟲飼養:
螵蛸到了秋天就會孵化,較早產下的卵可能八月底就孵出。


一齡若蟲較寬腹的小一些,但一樣能捕食大果蠅,只不過有些個體比較弱小,如果群養則建議用無翅果蠅開食。前期的成長幅度小,到4齡甚至5齡也能捕食大果蠅。不像寬腹3齡就能分辨公母,台斧要到4齡才能分出來。隨著體型增大,可使用紅蟑作為主要飼料。不建議用麵包蟲,到了冬天消化變慢,可能會出現一個半月肚子都保持飽足的狀況。不建議一次性餵太多,建議少量多餐。


手餵較為困難,很容易亂跑,再加上臺斧前幾齡的若蟲較小,所以很容易一不小心壓死。有時候好不容易願意自己抓食物,結果蓋上蓋子時又被嚇到,丟掉嘴邊的食物。所以,只要將大小合適的食物丟進去,順其自然就好。捕食不順利或愛吃不吃的個體之後通常會自己掛點。


比較容易出現弱小個體,到了3齡開始會逐漸被淘汰或死亡。


末齡可能是9齡、10齡甚至11齡。羽化時盡量提供好環境,否則很有可能出現彎腿或駝背等現象。如果末齡時有受傷,可能會羽化失敗。羽化前要加濕。臺斧的羽化準備期相較寬腹要短不少,可能昨天還能捕食,今天就羽化了。


交配:
大體來說和其他大型螳的交配準備差不多。母蟲羽化後約3~4個禮拜後就會發情,散發費洛蒙(腹部下彎收縮),公蟲則是2個禮拜後願意上背交配。如果怕不夠成熟,母蟲1個月、公蟲3個禮拜一定能配成,如果不受精可能就是個體本身的問題了。


雖然有些公蟲會比母蟲大隻,但到目前就我而言還未遇到因此而困擾的公蟲。偶有殺夫現象,但不常見,一般來說要麼是母蟲脾氣差、要麼是沒吃飽、要麼是剛吃完東西(這時很有可能隨手抓一些什麼來吃),所以建議交配前給母蟲一隻大型餌料,譬如蟬或角蟲什麼的,能夠撐到公蟲上背。


公蟲交配一次後,休息一個禮拜再上陣。母蟲則沒有限制,交配越多次,越能確保受精。個人配的個體沒有出現上背後不插入的情況,如果有就多等幾天,多嘗試吧。


不建議讓太老的公蟲交配。一來老蟲授精能力差,二來老蟲的神經開始萎縮,肢體會變不靈活,交配時亂抓母蟲導致母蟲受感染而死亡的案例也是有的。


如果有交配,則大約羽化後一個月又兩個禮拜左右會產卵(具體要看營養程度)。有幾個可能會造成卡卵的情況,第一是太撐,第二是餵食杜比亞蟑螂(這點還有待商榷,但我餵過杜比亞的螳螂都出現過卡蛋的情況),第三是沒有合適的產卵環境。母蟲要產卵前一個禮拜,會停止散發費洛蒙而開始躁動,在飼養箱裡面到處爬,這時要注意自己飼養箱的環境,多佈置一些樹枝讓母蟲有多樣的環境可以選擇,同時注意不要打擾母蟲,可以暫時用布遮住飼養箱。


飼養記錄:
第一次養臺斧是在2016年的夏天,當時採集到一隻母蟲。俗話說野外無處女,我就這麼養起了它。很可惜的是最後它沒有給我帶來子代,在我手中活了一個月多就死亡了。死亡原因判斷為眼睛和前足受到感染,造成感染的原因是尋找產卵地點時反復磨損所造成。


後來我對臺斧總是有一種遺憾。到了秋天,我加入fb上的螳螂社團,並在上面求購台灣斧螳,令人慶幸的是有一位好人願意販售給我一些若蟲,這位好人如今是我的同學。
當初購入2公2母。臺斧若蟲給我的第一映像是:膽小。手餵極其困難,甚至只要周圍稍微有動靜,它們就會乾脆地放棄手中的食物逃跑。而且十分活潑。當時即使只有四隻,手餵一次就要花我半個小時的時間。相較之下,寬腹只要動作不要太大,放到嘴巴前是來者不拒的。


隨後進入冬天,所有個體都開始越冬。春天來臨時有一隻公較早開食,因此最後羽化時也比其他個體提早了快一個月。這隻個體最後被我送去做血緣交換了。臺斧最後幾齡的漲幅很大,和前幾次蛻皮前後幾乎看不出差別完全是天壤之別。
有一隻母蟲羽化失敗,因此最後手上只剩下一對公蟲。這一對交配三次,很遺憾的是公蟲在第三次交配後過不到一個禮拜就死了。而母蟲,由於我餵太飽,或者是我給它吃了杜比亞,導致它最後也沒產下卵就死去了。最後清理母蟲腹部時甚至沒有發現卵粒……


結果我隔了一年又到fb社團上求購臺斧的若蟲,這次很幸運遇到有人願意免費提供若蟲,於是我就留了16隻在手上。隨著若蟲長大,有些死去,有些被寄出,最後到了成體自己留下1母2公。一隻公在第二次交配時被幹掉了,第二隻羽化後略帶殘疾。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母蟲在前幾天已經產下螵蛸了。


參考資料:http://gaga.biodiv.tw/9708bx/312.htm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